天气日日变冷,不觉间已进入农历十一月。据《红楼梦》中描写,每年十一月都会举办“消寒会”,贾母带着众多儿孙,燃起熊熊火盆,暖融融地聚着,吃过饭之后,就喝酒说笑,围炉闲谈,府内上下无不欢乐温暖。就像古人爱讲:“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冬居不可无酒,酣畅才是热暖。有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孤身一人,恰逢冬夜沉沉,一场暮雪正在酝酿。他提笔给故友刘十九发出一封邀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若说酒是待客之道,如果来者是老朋友,无酒有茶,亦不算怠慢。宋时的一个寒夜,杜耒本在家中烧好了竹炉,底下炭火红艳。没想到此时,有人推门而入,待其抖落满身的风雪,一看,竟是故人不请自来。于是他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既是老朋友,自然不需客气,以茶当酒,这份雅兴亦是两相欢喜。

在我们漫长的饮茶历史中,文人雅士逐渐把烹茶品茗作为闲时雅事,借以涤练性情,陶冶情操。历代画家多有绘制这一题材,表现文人清淡闲适生活。从历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饮茶方式,还可以了解茶文化的变化史。与此同时,随着茶叶以及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茶具也在发生各种相应的变化……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画面有五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是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仆人手持“茶夹子”搅动茶汤。另一旁有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调琴啜茗图卷》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宫廷贵族闲奢生活的一个侧面。

唐《宫乐图》(会茗图)

《宫乐图》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人物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吹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辽《茶作坊图》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

河北宣化八里村辽墓壁画出土了《茶作坊图》,从中可以看到辽代茶具实物。茶具主要有茶盏、盏托、茶碗、茶勺、渣斗,放茶叶的单体盒和多层叠式盒,茶碾、茶炉、茶壶、棕刷。这些生动的实物描绘了辽瓷的用途,可以看到辽人茶道的实态,为辽瓷研究和了解辽人用茶提供了资料。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撵茶图》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仆役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和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左手边是煮水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横屏欣赏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陆羽烹茶图》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明文征明《品茶图》

《品茶图》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壶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明丁云鹏《煮茶图》

《煮茶图》这幅图,描绘的是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以及置于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四季茶有不同,各地别有洞天。历代关于茶的绘画作品还有不少,它们都伴随着茶香墨韵,植根在了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说到茶,就离不开茶具。中国的用器之道历来都是“美食配美器”,国人饮茶的方式从粗放羹饮到细啜慢品的转变,茶具也在随之而变。

茶具的出现是在汉代,但在这个时候的茶具还没有形成专用,而是与酒具食具混用,在当时物质生活简单的情况下,一器多用的现象很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茶具尤其是越窑青瓷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时期重要的茶具之一是青瓷盏托,这时的盏和托盘是粘连在一起的,为的就是喝茶时盏不易滑落。

东晋越窑青瓷盏托

直到唐代才出现完备的茶具组合,唐朝茶叶发展兴盛,直接推动了茶具的发展,而当时唐代所用的茶具与今日我们所用的又有很大区别。从陆羽《茶经》中记载的品饮方式来看,唐朝饮茶需要的茶具就有二十八种。如果说陆羽给出的这份茶具清单过于繁复的话,那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具可谓是唐代宫廷茶具的代表,形象且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千余年前辉煌灿烂的工艺之美。

唐鎏金茶具

唐代宫廷还有另一种珍贵茶具——琉璃茶具。古时候琉璃又称为流离,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唐代大诗人元稹曾写诗赞美琉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琉璃茶具简洁大方,不带任何纹饰,透明度低,堪称是珍贵稀有之物。

唐琉璃托盏

唐代的陶瓷茶具在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陶瓷的地方又形成几大名窑,其中的越窑青瓷就极受推崇。另一个重要制瓷窑口就是邢窑。邢窑出产白瓷,胎质细腻光洁,颜色纯白,所以古人赞叹邢窑瓷器“皎洁如玉”。此外,洪州窑、婺州窑、长沙窑等也是重要的陶瓷窑口。

邢窑白釉壶

宋代茶具不似唐代,对宫廷民间有严格规定,宋代茶具而是宫廷中受欢迎的茶具很快就流行于民间。最为典型的就是金银茶具和漆茶具,在唐朝金银茶具仅供宫廷使用。到了宋朝,除供宫廷使用外,不少达官贵人或家境殷实的人都以拥有金银茶具为荣。

宋褐鎏金银荷叶托盏

宋代漆器以素色为主,也体现宋代整体的审美取向,追求内敛、含蓄之美。器物造型简洁,漆器以黑色居多,也有紫色、朱色。漆器的保存相对较难,所以流传下来的宋代漆器茶具数量较少,而宋代五代名窑都生产了大量精美的茶具。

宋汝窑天青釉碗

宋哥窑碗

在茶文化史上,元代一直被认为是上承两宋,下接明清的过渡时期。元代茶具见于史料的并不多,元世祖在至元十五年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向官方提供瓷器,这一时期,景德镇创烧出后人称之为“国瓷”的青花瓷,一改先前瓷器仿玉类银的局面,并在瓷上绘制出花卉、人物、山川、鸟兽等。元青花是那时景德镇出产的名瓷。

青花压手杯

明代饮茶转为直接沸水泡饮,这样一来,唐宋时期用来炙茶、碾茶所需茶具逐渐消亡,出现了壶与杯搭配的新茶具。

明斗彩鸡缸杯

清代最引人注目的宫廷茶具是专供皇帝使用的“三清”茶具,“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室定制的茶具,品种包括陶瓷、漆器、玉器等,以盖碗为多。

清三清茶碗

清代民间使用的茶具较为率性随意,讲究实用,茶具造型活泼、流畅,纹饰内容丰富,民间常用的青花瓷器主要以花卉植物、人物为主。

清粉彩葫芦纹碗

//藏品图片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无锡博物院、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公共区域

·免责声明·编辑/制作:小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yx/1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