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四季度征稿时间: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四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年1月9日

我有茶,你有故事么(散文)

文/叶露

写澉浦的特产,总绕不过“茶”。

澉浦地域上的“茶”历史悠久,光绪《海盐县志》载:“金粟寺于吴越有国时,尝因施茶,赐名施茶院”。可见五代十国时期,澉浦人已经有饮茶习惯。

澉浦产茶的记载,最早见于宋《澉水志》“物产门——茶”。宋元时期澉浦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中茶叶、棉布、丝织品等在澉浦港出口物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先有明著名学者贝琼(崇德人)《游鹰窠顶山记》云:“鹰窠顶山崭然中高,刹旁树皆合抱,产茶类武夷。”继有清沈丙莹《春星草堂诗集》有诗云:“木山山顶一茸茸,香味真堪一夜供。不数湖州明月峡,也胜天竺白云峰”。就连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也曾描述:“茶产鹰窠顶类武夷,云岫寺尼焙其嫩者,享以雪窦泉,清香扑鼻。产木山者名曰云雾,亦颇珍贵。”

年春离开澉浦到上海谋生并一直生活在上海的朱佐春老人,一直保持着喝家乡茶的习惯。他出生在南北湖村的朝东埭,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茶树。一到春天制茶时分,他和小伙伴们最为兴奋,因为学校专门放假让他们跟着大人上山去采茶。都知道“喝茶要喝明前茶”,所以每年清明前,村民们都忙着做“头茶”。因为头茶取的是茶树上长出来的“头芽”,最为新鲜,价格就卖的高也卖得好。

朱家有一百多平米的祠堂,挂有“毓秀堂”匾牌。炒茶就在祠堂里进行。“砌了五六口专门用来炒茶的大灶,由族里的几户人家合用。烧柴用的松树是冬天从山上砍下来的,早早地就准备好了。”

朱佐春老人记得,当时家族里的长辈们忙着炒制茶叶,他们这些孩子一直在边上看着,半夜都不睡,等着吃大人们放在灶下烘煨的山芋、芋艿。孩子们兴奋的原因还在于,茶叶炒制好了,就能卖了,卖了,家里就有钱了。老人记得抗战以后有段时间,好多住在上海的美国人组成旅游团,来南北湖看农民采茶、制茶。上海、苏杭一带的游客喜欢到鹰窠顶上的云岫庵烧香,再喝杯用雪窦泉砌的茶,吃点庵里特制的酱烧豆腐。

这么多年来,老人自己一直喝着家乡的茶,招待来人客往,也只用家乡的茶。

澉浦地处杭嘉湖平原,又紧靠钱塘江江口,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空气湿度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细嫩卷曲、色泽碧绿、清香味醇、十分甘甜。

澉浦的制茶人少时就跟着父辈们搭土灶学手工炒茶,清明前他们把“炒青”——手工炒制的绿茶拿到澉浦集镇去卖,每次能卖二、三十块钱,回家交给爸爸妈妈后心里就很开心。

二十一世纪土地流转后手工制茶改为机制茶叶,手工制茶就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可以展示的非遗文化。但澉浦的茶人一直没有放弃手工制茶工艺,他们说炒茶的过程让他们觉得内心安宁,他们也喜欢茶叶在手心里跳舞的感觉。做好茶后,用南北湖的水——嘉兴最好的水泡茶,慢慢的喝着,品着,这杯家乡的茶,这杯他们亲手制作的茶,一辈子都不愿放下。

“葫芦叠翠”是古代澉川八景之一。澉浦葫芦山的茶很特别,在外的葫芦山人一喝就能辨别出来。因为葫芦山离海域最近,潮水一涨潮就到山脚,所以茶叶里带着海的味道——有点儿咸。

我在澉浦的一个制茶朋友不仅用它作了网名,还申请了商标注册。这样的茶走出去,又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据说,黄源当年把家乡最好的茶带去送给“大先生”——鲁迅后,鲁迅把茶叶藏起来,只在接待尊贵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澉浦茶。余华也把南北湖的茶叶都藏在冰箱里,只在接待客人时才会取出来。而澉浦著名的百岁老人吴侠虎当年只要春茶一出,就会一罐罐的寄给各地的文人名士。

有人在新疆开茶馆店,无意间喝到了南北湖的龙井,循迹找来南北湖要买南北湖的茶叶,南北湖人说“家乡有好东西,我就很自豪”。澉浦制茶人最骄傲的时候,就是朋友说“我只吃你自己做的茶”。

我不懂茶,但现在我知道,采茶,最好的是一叶一心的,品茶,最好的是有故事的。

审阅:丹桂

简评:文章引经据典介绍了家乡浙江杭州湾澉浦的茶文化以及家乡“澉浦茶”的名人轶事,展示了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讴歌了家乡人们的智慧和勤劳的美好品德。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叶露,海盐文化工作者,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嘉兴市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随心随语》。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咨询出版扫码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1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