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绝非因为它可作为一种观赏、把玩之物如此简单。历史上,葫芦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瓢”活字:葫芦与印刷术不为人知的往事

朝鲜瓢活字本《论语集注大全》

朝鲜木瓢活字本《三纲录》

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朝鲜,他们先后应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后来还创制出用瓢做成的活字——“瓢”活字。史学家邓广铭撰写的《“铜活字”和“瓢活字”问题》,印刷学家张秀民、韩琦所著《中国活字印刷史》一书,均对“瓢活字”的发展历史有所涉及。

“瓢”活字是用大葫芦皮所制,皮厚且软,便于雕刻。印刷时可临时一边雕刻一边排版,操作起来省时省力、高效便捷。也正是因为质地柔软这一特点,导致“瓢”活字拆版后的活字不易保存,因此瓢活字印刷大都是一次性的,古代使用“瓢活字”印刷的书籍传世不多,很难见到。

“瓢”活字存世印刷本较为有名的是《论语集注大全》,全书一函六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此书为明代胡广所撰,开本25.3×16cm。这册“瓢”活字本皮纸印刷,纸张十分柔韧。正文大字,注文小字,字体古拙有力,版面错落别致。

以“瓠”济水:最早的渡船竟是葫芦做

《物原》记载:“燧人氏以瓠济水。”将“瓠”作为渡水工具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以瓠济水”的要领,并将这种工具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渡水腰舟

在黎族,渡水时使用的葫芦被称为“渡水腰舟”。黎族同胞需要渡水时,或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类似侧泳姿态渡水;或把葫芦置于头前,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渡水前,他们会把怕湿的衣服、干粮等物装在葫芦内,然后加盖,即使遇到风吹浪打,葫芦内的衣物也不会受潮,抵达彼岸后,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又背着葫芦赶路了。

以瓠济水

黎族同胞制作葫芦舟时,一般采用高50至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竹圈是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瓤,颈部开口口径10至于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渡水便不怕衣物受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使用渡水腰舟的漫长过程中,聪明的黎族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载人又可以载物的浮具,又由浮具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的使用,可以说渡水腰舟不单是过河的浮具,也是一种运载工具。

竹编水壶:盛水装茶皆可用的容器

竹编水壶以葫芦作内芯,壶身外面用细竹蔑片或细竹蔑条编织出网纹,编一个篓套着。瓶身外边各嵌有比瓶身略长的竹耳,稍呈弧状,用以系绳带,方便摆放和提拎。壶足却用篾条编成,足沿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编织的花纹也很有讲究,属传统民间工艺一绝。

竹编葫芦

福建的长汀有一种叫“铜丝器”的竹编工艺,以“木为质干,漆为文饰,竹丝为经纬,或佐之以草,或镶之以铜,一器而诸工聚焉。邑人制为箱盒等器,用盛衣帽首饰,甚觉华美。”竹编水壶虽不是“铜丝器”,但它用葫芦与竹编合作,借鉴陶瓷胆式瓶和竹编花篮的造型,可悬挂、可置放、可实用、可观赏,与“铜丝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葫芦

据介绍,葫芦竹编水壶多为福建沿海渔家所用。因出海所需,所以挑选的葫芦特大,以盛足够的淡水。船行海上,有竹编水壶或挂于船舱之外,或置于船头之上,也是一大风景。至于渔家搬起这么大水壶喝水,更可见渔家的气魄与胸襟。旧葫芦竹编水壶多为欧洲濒海的荷兰等国的收藏者所青睐购藏。

旧时民间还用葫芦装盛茶水,农民装好满满一葫芦的茶或水,用竹筒装些粥,便上山下田,劳作一整天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用葫芦盛装的茶水,特别好喝。有人分析,这大概是因为葫芦有类似于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所以泡出的茶水才格外有滋味。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yx/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