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涼茶,乃是廣東人生活的不可或缺。

  台風連著濠雨也趕不走毒陽下的酷熱,令由北方入贅的新廣州人叫苦連天,但世居省城的老廣州卻照舊生活得悠悠自得。四季保健的家常飲料早已第一批收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89;新廣州人要在廣東活得自在,就要適應廣東的暑濕,就要學會飲用廣東的涼茶。

  新廣州人早知廣東的湯水好飲,但同時也投訴廣東的涼茶「好苦啊!」當然,如果不苦又為何謂「苦茶」?苦味,降心火健脾胃,特別是廣東特產的苦瓜「雷公鑿」。新廣州人「飲」苦瓜,常把新鮮苦瓜打汁再冰鎮;而老廣州人「飲」苦瓜,「苦瓜黃豆豬腳湯」是甘香的,惟用苦瓜乾煲的涼茶才是夠苦的。

  老家在四牌樓,解放南的老字號「三虎堂」,早在四牌樓拆遷前就駐守十字路口了;年前回味,發現涼茶舖已搬入惠福路。小時候外感喉痛,「三虎堂」的涼茶常是「一劑搞掂」,同時也是這「廿四味」令我早早體會何謂「苦口良藥」。雖二十四味中草藥會按不同季節作出調整,但入口永遠是苦得利害!所以,就算蹲在門口的大葫蘆醒目地雕刻著三隻跳躍的猛虎,但在小孩的口中只有永遠的「三苦堂」。其實,大人碰上苦差事時,何常不也會大叫「真系苦過廿四味啊!」

  不過,也不是款款涼茶都是苦;為消耳後結節而飲用的「風栗穀」,煲好後便要加入甘蔗片糖方可顯特效。

  涼茶舖除了賣苦茶,也賣鮮榨蔗汁;榨汁機彈出的蔗汁令空氣膩甜,也間接平衝了小孩對「苦茶」的恐懼。其實,涼茶也可煲成老火湯,十來歲已學會煲的「夏枯草煲瘦肉」、「雞骨草煲生魚」、「鯪魚葛菜湯」……一煲便是半世紀。

 「吃在廣州」,除了三茶兩飯,除了四時湯水,更有廣東涼茶。街頭巷尾的涼茶舖比茶樓多得多,數百年來已成獨特的廣州街景,「三苦堂」、「王老吉」、「黃振龍」……格局大同小異。廣東涼茶是平民藥茶,門口那大葫蘆乃鐵拐李的法器,有如理發店門楣掛的紅白藍滾筒。

  當年林則徐南下燒鴉片,在廣州西關的涼茶舖飲了數天的「王老吉」,治好了水土不服。送贈的古銅大葫蘆成了鎮店的生招牌,涼茶由大葫蘆的嚨喉源源流出;大葫蘆的腳下攤放著煲涼茶後倒出的茶渣,此乃以顯貨真價實。

  傷風感冒,上涼茶舖飲一碗「神農茶」便好了七成。於是,廣州偈後語「神過神農茶」,是粵語對超常現象的讚美。不過,廣州人也把精神病人發病時稱為「發神經」,於是,當碰上運行時好時壞的機器,也會戲稱為「神農茶」。飲涼茶不上茶樓,站在涼茶舖門前一飲而盡,也可用紙杯用塑料瓶「打包」回家。源自葛洪的醫學專著,結合嶺南民間的養生驗方;有複方或單味的中草藥,也有家常的蔬果乾品。以飲用涼茶,消除盛夏積聚的暑濕,減輕秋爽引起的燥火,乃因「廣東涼茶有揸拿」。粵語的「揸拿」也可以是「把柄」,有了把柄便可揸得牢、拿得穩;廣東涼茶靠得住,乃因「神農嚐百草」。飲涼茶,乃是廣東人生活的不可或缺。

  03年「非典」一役,曾令廣東涼茶火遍整個地球;其實廣東涼茶是個歷史悠久的大家族:王老吉、廿四味、五花茶、夏桑菊、菊花茶、神農茶、葫蘆茶、火麻仁、竹蔗茅根、羅漢果、龜苓膏……從小耳濡目染,老廣州都知道什麼時候該喝哪種涼茶。

  涼茶一定要溫熱飲用,無劑量限制,也無需醫生指導,靠的是口傳的經驗和自身的感覺;代代相習成俗,與粵劇、粵菜、粵語等,支撐著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長按以下二維碼,自動識別關注『星島美東版』(ID:SingTaoNY)公眾號

赞赏

长按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