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非遗是我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讲好石嘴山故事、打造文化石嘴山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6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

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石嘴山非遗传人借助文化创意,将非遗技艺与时尚元素巧妙融合,让厚重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让非遗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创产品的新宠。

葫芦烙画链接时尚

茶台、茶叶罐、茶杯、项链

……

展台上一件件制作精美的艺术品

远远看去像是陶制的

走近细细端详才发现

是用葫芦制作而成

看到的人,无不发出惊叹

视频拍摄袁宏剑视频制作王欣

“这套葫芦茶具是我儿子、女儿制作的。”在大武口区潮湖村陶瑞珍葫芦刻画传承培训基地,56岁的陶瑞珍指着展台上的一件作品向记者介绍道:“他们年轻人有想法,从设计到制作,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

陶瑞珍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刻)画代表性传承人,13岁就跟着爷爷学习葫芦烙画。开始她只能创作一些简单的图案,经过岁月的沉淀,陶瑞珍不断学习、摸索、积累,创作出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葫芦烙画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让陶瑞珍下定决心将葫芦烙画创作当作事业是在年。那年,她因剪纸受邀参加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展览,她带着自己的剪纸和葫芦烙画作品想碰碰运气,没想到,葫芦烙画作品不但被赞赏,还被高价买走,几天的展销下来,个葫芦烙画竟然赚了2万元。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使陶瑞珍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葫芦烙画产业化。于是,她回到村里,发动村里的妇女种葫芦,并教授她们种植技巧和烙画技艺。如今,陶瑞珍的葫芦种植基地年产3万只葫芦,年产值万元,带动周边村民从事葫芦种植、葫芦烙画,年培训人员近人,其中残疾人近人,带动农户、残疾人就业致富。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女儿、儿媳也加入到葫芦烙画的行列。

“做第一个文创产品的想法源于一次扶贫培训。那天,看到有人往废弃的葫芦里面弹烟灰。我就想,葫芦不仅可以做艺术品,还有实用性。”陶瑞珍的儿媳王改改说。年结婚后,王改改就跟着婆婆陶瑞珍学习葫芦烙画,从此也爱上了这项非遗文化,成为了葫芦烙(刻)画非遗文化宣传与文创产品研发的主力军。

“我们的文创开发已经有3年时间了,研发出的文创产品有茶杯、酒具、项链、耳环、手串等十几种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出参观学习,陶瑞珍的思维也变得开阔起来,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制的瓢葫芦,在葫芦生长过程中,就通过勒扎、套模具的方式让葫芦的形状变得更加生动和独特,技法上也不单单是传统的烙刻画,还实践创新出了镂空、彩绘、生长期刻画等新方法,使葫芦变成时尚的工艺品。同时,她还利用不同品种葫芦的形制,制作适用于生活的文创产品。自从开始研发文创产品以来,陶瑞珍家的葫芦就没有废品一说,连边角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现在推销宣传的渠道也多了,我们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