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的灯光下,黑色的紫陶散发着淡淡的光泽,茶色与陶色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好茶的云南人,品茶,品玩茶具缺一不可,俨然成风,不管去到哪个好茶的人家里,总能拿出那么一二件宝贝来,茶宠,茶杯……收藏最多的还是茶壶。

宜兴紫砂是茶具里收藏把玩最多的,不过云南本地人也喜欢收藏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位列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宜兴紫砂壶齐名。

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深黑建水紫陶嵌白者,尤为上品。

为了更深的了解紫陶的制作工艺,我们特地前往建水逢春紫陶艺术中心一探究竟。

出乎意料的是,逢春紫陶艺术中心就更像一个大工地,仓库里堆满了从山里挖来的五色泥,与心目中想象的诗情画意的紫陶创作似乎相去甚远。

可转念一想,陶可不就是泥么,没有泥哪里来的陶?

陶分五色泥,都是从建水近郊挖来的,听说也和景德镇高岭土一样,越发的稀少了。

图片所示为红土,与紫陶的成品颜色很接近。实际上,紫陶的红褐色必须由五色泥混合才出,并非一色红土就可以烧制出来的。

无色土要经过筛、磨、浆、混、过滤等几道工序,光是要淘出纯净的陶土,所需时间约十来天。

这个不起眼的就是压泥浆去水的机器,一排的水龙头就是排水用,混合好的上等泥浆在这里压制几天去除多余的水分后,就成为上好的可以拉坯的陶土了。

这一条条黄澄澄的就是预备拉坯的陶土。

小编抓下一块揉捏,粘性弹性特别好,陶土几乎不粘手。

这样的陶土,才经得起对拉坯成型的重重考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紫陶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拉坯,修坯,绘画,填刻……每一道工序都要留足陶器自然干燥的时间。

修出来的坯泥,散发着紫铜悠悠的光泽。

拉出来的坯要放在纸箱子里阴干,不能日晒或者直接被阳光照射,其过程需要三四天,随后才可以进入到第二道修坯的工序。

绘画需一气呵成,在陶坯上绘画,没有悔改的机会。小编尝试着画了一画,发现在圆形的器面上绘画写字与在平面的纸上完全不一样,很难挑战。

一个刚刚绘好的葫芦茶罐,等待着下一步的刻,填。

刻,顾名思义就是在绘好的笔画上阴雕,便于下一步的填色工艺。这道工序极其考验眼力和手力,稍有不慎,就会把线条雕坏,这个器皿也就废了。

填色是个有趣的过程,用上等五色泥细浆,红黄青褐白调出想要的颜色。想要DIY的不妨从这个工艺开始体验,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无论调出什么色,填出什么色,都是有意思的。

这一个似乎乱填一气。填好色泥的陶器,还要等待一个自然阴干的过程,然后再次修坯,把填好色的画面完美的修出来。(到这一工序,我们数数,修坯已经是第三次了)

第三道修坯完成后,陶器才能显现出最初的魅力来。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给陶器量身打造适合的壶盖,壶把,壶嘴。

完美的对接,来自于专注的细致,似乎看着最轻松的活,实际上最不轻松。这道工序,一天只能完成三把壶。而且在完成后,假若壶盖与壶仍然有细微的差别,这个壶还要再次进行微调的修坯,直至能够完美无缺的对上。(第四道修坯工序)

壶底一个小小的逢春的印鉴,标志着一把纯手工打造的紫陶壶就此完成。接下来,这把壶还要等待一个自然阴干的过程,等待其他兄弟姐妹的出品,然后再进窑里烧制。

架子上这些整整齐齐的陶器,已经等待了三个月。建水紫陶纯手工制作,周期较长,大致要三个月才能攒齐一窑的量才可烧制。

烧制完毕的紫陶大多三种颜色:褐,黑,白。

褐色烧制的温度大约在~度,黑色为度左右。白色则是用白色的陶土烧制出来,温度与褐色紫陶一样。

这也许就是建水紫陶迷人之所在。由于工艺的繁琐和填刻的限制,反而造就了紫陶简洁隽永的古朴风格。

这一种简洁的风格,恰恰与中国的水墨山水风最和谐一统。一壶在手,一山一水皆在手。

这,就是紫陶的故事。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版权为#虫虫旅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于定制游咨询、报名请加虫虫小编







































伍德灯检查准吗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