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随笔帘卷荷香杯里乾坤
一个卑微的村妇刘姥姥,因为受到了贾府的接济,生活有了起色。这天带着自家地里丰收的瓜果进贾府感恩。被贾母留下多盘亘几日,于是便有了这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在这一回里,作者通过一个来自社会底层人物的视角,再次向读者描绘了贾府之豪奢,并在姥姥的搞笑事件中,掀起雅俗对撞,从而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而杯子,就是作者选择的道具之一。在本回里,写到了很多杯子,酒杯,茶杯,木的,瓷的,玉的,竹的,葫芦的,犀角的……我们不妨跟着曹公来一探杯中乾坤。 木头,在庄稼人刘姥姥眼里,是常见的,不值钱的物件。所以当凤姐说要用木头套杯喝酒时,姥姥马上想到的是小孩子用的不怕摔的木碗。谁知取来的是一套十个的黄杨根整抠的木杯。杯身上的奇绝雕镂,山水树木人物皆有,连草字图印都不曾落下。这且不去说它,单说这大小---最小的一个,都是寻常的酒杯两倍大。“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树,生长极其缓慢,一般需要五,六百年方能成材,《本草纲目》中说“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俗称“千年矮”。如今刘姥姥手里的黄杨木杯,是用整个黄杨根抠出来的,这么大尺寸的黄杨根,相当难得,这棵黄杨树怕是要有千年树龄了。这么难得的根雕套杯,大概也只有贾府这样的人家才会有,在田间地头见惯木头的姥姥,这次却不认识了,错认成黄松,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一个木头杯子,折射出贫富之别,同样是木头,贾府的木头也要是世间罕见的。 清代黄杨木雕笔筒 姥姥在秋爽斋吃完饭,与贾母一干人等来到了栊翠庵。妙玉的庵堂,更是不同的杯子的走秀场。只见她用一个雕漆填金的云龙献寿的茶盘,为贾母捧来了成窑的五彩小盖钟。成窑,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一种瓷器,以小件和五彩的最为名贵。成窑五彩,今又称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工艺。其做法是,先在已经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双钩图案轮廓线,或者是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的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技法或者是在此基础上辅以染、覆、点等技法,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图案的全样,覆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明代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五彩瓷,虽然在康雍乾三世仍有大量生产,但明成化官窑的五彩瓷器,依旧是斗彩之王,在晚明就已身价不菲,一对成窑杯值百两银子。妙玉为贾母奉茶,不仅茶盘是填金的云龙献寿,茶盅也是价值连城的成窑五彩,足见她对贾母的趋奉和重视。此处不妨与前面的黛玉奉茶对看,贾母来到潇湘馆,“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同样是奉茶,作者未对大家千金黛玉的茶盘茶碗进行描述,只是突出了“亲自”二字以显礼数和恭敬。而对空门女尼妙玉,则着重凸显其茶盘与茶碗的贵重奢华。贾母懂得欣赏她那里的梅花,懂得尊重她的庵堂,故妙玉亦认可和尊重贾母,为她捧来名贵的五彩茶盅,而其他人则是官窑的脱胎填白盖碗。官窑,一指宋朝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一种青瓷,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是其特色。一指区别于民窑的历代官府所设窑厂烧制的瓷器。此处是脱胎填白瓷,一种薄胎白瓷,应属后一种。虽然亦很名贵,但不及成窑五彩远矣。妙玉正是用成窑五彩的华丽名贵,迎合贾母的尊贵身份。然而,她又因刘姥姥不懂得欣赏她的茶,弃此茶盅如敝履。一个成窑五彩茶盅,却因为人物的雅俗而价值发生大大改变。妙玉弃杯,并不是妙玉视富贵如云烟,而是她尚有执着心,不能将富贵、风雅、粗俗、贫贱视为平等。“过洁世同嫌”“云空未必空”,妙玉之孤癖,可从这只成窑茶盅窥见一斑。 成窑五彩鸡缸杯 妙玉认可贾母,更认可宝钗黛玉与宝玉。她邀请宝钗黛玉去品梯己茶,茶是用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梅花雪水烹成。而茶具,则比成窑五彩茶盅更独特。 她给宝钗用的是“ban(分瓜)瓟斝”,其上有“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分瓜)瓟斝,属葫芦器,又称匏器。将葫芦从小装在模子里,让它按模子生长。“把瓟类范成斝式的茶具,就成了‘(分瓜)瓟斝’”。葫芦器据说是在明代末年才出现,在清代盛行,而此斝上却写着“晋王恺珍玩”,又云宋朝大词人苏轼也在秘府见过。元丰五年,是苏轼的诗词创作高峰期,其时已谪黄州三年,耕种于东坡,生活拮据。其年二月寒食,屋漏逢苦雨,郁闷悲愤之余写得《黄州寒食二首》。真不知当年还能在何秘府见到这珍玩。看来斝上的文字皆是作者杜撰,以显此杯之珍稀。然作者亦不愿欺骗读者,以“斝”之谐音告知,此乃“假”也。作者让妙玉将这只葫芦斝给宝钗,倒是符合宝钗的人物形象,她不正像就范而得的精美葫芦器吗?将自己套进封建礼教的模子里,努力变成人人夸赞的好女孩,以至于模糊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妙玉为黛玉找来的是“点犀qiao(上乔下皿)”,是一种犀角杯。犀角做成的饮器,有解毒延年的功效,适合黛玉使用。且点犀,喻“心有灵犀一点通”借指黛玉的聪慧,及她与宝玉的情感。“(乔皿)”,“乔”的谐音,意指这也是杜撰出来的珍玩。作者半真半假地写了这两件稀罕杯具,从材质看,符合宝钗黛玉的雅致,又从名字上暗示二人的个性,同时也体现出妙玉对她二人的认同欣赏,视为知己。 清代匏器 清代犀角杯 此时,宝玉尾随而至,那么妙玉又将用什么茶具招待他呢?妙玉先是将自己平常所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还记得那只成窑五彩茶盅吗?妙玉说过:“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对宝玉,则是可以与之共饮同一个玉斗的,此间的情感有不可言说之妙。读者可与书中其它几次人物共饮一杯的情节比对,共饮一杯的背后,多是认同,是信任,是知己,是不分你我。可惜,宝玉却未领会得她的心意,反说玉斗是俗器。妙玉反讥,说玉斗之珍稀,贾府未必有。直到宝玉说:“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金银珠宝一概贬为俗器”,妙玉方心下欢喜。同样一个玉杯,一会儿说不俗,一会儿又认同是俗器,妙玉心里究竟几个意思?她这块美妙的玉,又到底是俗还是不俗?在俗与不俗间的执着间,妙玉的形象逐渐立体丰满。 这一打岔,妙玉与宝玉共饮一杯是饮不成了。于是妙玉又寻来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hai(上台下皿)”,这是用竹根雕成的。竹子向来以直为美,而其根,则多曲。九曲,十环,蟠虬,都在描述其“曲”态,一百二十节,则说其节多根大。以此整个竹根雕出来的酒器,不知可装多少酒!宝玉用它饮茶,岂有饮尽这一海的?故妙玉只斟了一杯给宝玉。“台皿”,“海”同音,宝玉只从大“台皿”中饮茶一杯,盖弱水三千,只取一杯饮乎?谁是宝玉那一杯?尽在“竹”中,不言自明。 清代竹根雕仙人祝寿槎摆件 说到竹制茶具,此回还有一套竹根茶杯未及出场。这套茶杯是凤姐房里的,她本想以此套茶杯寻姥姥开心,谁知被鸳鸯拦下,因为姥姥说要用木杯喝酒,而这套是竹子的,不如用贾母房中的黄杨木套杯。若要写木杯,直接让凤姐拿出这套黄杨木杯有何不可?何需拐个弯到竹杯那里绕一下?作者莫非是想说,虽然凤姐那里的好东西不少,但贾母那里的珍玩更是了得,伏下贾府渐败时,凤姐要鸳鸯变卖贾母的东西的线索? 杯中乾坤大。四十一回里,各种杯子轮番出场,眼花缭乱,这些杯子或精美,或珍稀,或奇绝,它们显示着主人的富贵,雅致,透露着持杯人的性格,情感。。。。。。曹公虚虚实实,写尽千杯奇绝豪奢,然杯纵有千姿,其中的,不过都是那一杯难逃的命运----“万艳同杯”罢了。 成此文时,正值中秋,秋凉月圆之夜,不禁调寄“风入松”,且叹一回这杯中情,杯中恨---- 千红散尽露生凉,山隐斜阳。 青天又启团圆镜,照人间,扰扰俗乡。 燕舞莺歌堪笑,蝇趋蚁附何忙。 分杯烹雪品茶香,聚墨诗行。 兰言雅趣凭谁记?散尘烟,总是离殇。 玉栋画梁易倒,土坟铁槛无常。 讲座录音:吕成龙谈故宫博物院“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外文出版社。第79页。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外文出版社。第73页。 帘卷荷香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3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热点聚焦你见过千年的葫芦烙画技艺吗
- 下一篇文章: 安源收藏一个石家庄嫂子用一年时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