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滤你滤掉了什么
喝茶需要用茶滤吗? 我觉得喝茶是不需要茶滤的。 在办公室的茶台上,茶滤是我的茶台上使用频率最少的器物,没有之一,比茶宠的使用频率都低。 茶滤的外观和精美的盖碗儿及茶杯是两个世界的产物,实在是格格不入,特别是那一层薄薄的纱滤网,总是布满茶垢,呈咖啡色或酱油色,总觉它是一个细菌的集中地。对于我这个外貌协会的人是不会用它的,除非来了一些老茶客,为了表现出我的专业性,我才偶尔用之 为了不再困惑,我查了百度,得知茶滤应该属于一个半舶来品,它主要用于英国的红碎茶,主要用于过滤茶渣。 在中国,大多数使用者是为了让汤色更加好看,满足大家的一种视觉享受。但是在我看来,茶最终还是用来喝的,味道一定是第一位的,可能是我的境界不够,视觉可以放在第二位了,当然色香味俱全,是一个最圆满的结局,但是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缺憾的。 家常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去情感因素,妈妈做的家常菜,一定是我心目中最美的菜肴。尽管外面的餐厅,上至豪华会所,下至路边摊,他们一定是遵循着外观至上的原则,每道菜总是做得让你看上去就垂涎三尺,闻起来都香。但是,吃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了,始终没有妈妈做的家常菜的味道那么纯真朴实,让人觉得舒心放心,这可能还是做菜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吧! 抛开情感,我想从客观角度上来分析一下茶滤到底好不好。 我们目前常喝的茶,基本上都是呈条索状,只要价格适中,做工大多都很讲究,绿茶不用说了,乌龙茶,大红袍,肉桂,水仙都是大叶种茶,想让它们漏出来很难。只要我们用心注水,将盖碗的缝隙调整好,以垂直角度向公道杯出汤,我敢保证不会出现茶叶或茶末的渗出,除非泡茶人真的是一个新手。 那么茶滤到底过滤的是什么?以我之见它过滤的只是温度和香气,甚至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大家都知道紫砂壶是双气孔结构,所以茶叶在壶中不易发馊而且味道甜美,但也因为这个结构,紫砂壶也会吸附很多味道。一些讲究的茶客,他们为了确保茶味的纯正,会花大价钱买多把壶,固定每把壶冲泡的茶品,但是到了最后的出汤步骤,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会用同一个茶滤。上一泡是红茶的薯香和蜜香,这一泡就参杂着大红袍的奶香和兰花香了,它们交织在一起,若最后再夹杂一个茉莉花茶,那个味道是可想而知的,这岂不是前功尽弃? 茶滤往往是玻璃制成,底部撑上一些纱布,还有一些追求原生态的做法,是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在底部裁出一个洞,用白纱布蒙上。纱布是很容易滋生细菌的,葫芦材质更加容易发生霉变,我就见过很多发了霉的葫芦茶滤。长此以往,虽然感觉是漏掉了一些茶渣让汤色更好看,其实是添加了更多的一些不可见的异味儿和细菌。 那么古人用不用茶滤呢? 《茶经·五之煮》中记载: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 这里面说的很明白,茶喝之前要“末”。也就是说,团饼之茶要碾成末才可以煎煮。为了怕茶含水量大不方便“末”,在前面还有“炙茶”的环节。将茶烤干,才可以“末”的更碎。因此,才有了“候寒末之”的说法。看来古人不是不喝茶末,反倒是要把茶碾成茶末喝! 《茶经》中有一系列茶器具,专门为了服务于“末茶”的环节。要将茶末好,需要用到“碾”。为了分出末茶的粗细,则需要竹制的“罗合”。为了方便取用“末茶”,还有海贝制作的“则”。 为什么单单没有类似如今茶滤的器具?因为磨成细米的末茶,并不需要滤出。不但不滤出,这些末茶要与茶汤一起咽下肚。 不管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之后宋代的点茶法,一直没有实行茶水分离。日本茶道,也是将抹茶粉与水充分融合后一起喝掉。日本这种“茶水交融”的饮法,明显有着宋代点茶法的影子。所以,日本茶道里也没有茶滤一类的道具。 古人不仅要“喝茶”还要“吃茶”。但是,干嚼茶叶估计并不是太美好的享受。思来想去,便有了将茶“末”后,再进行煎煮或冲点的做法了。将茶“末”碎,不光是为了味道充分析出,更是为了容易下咽。 总体来说,使用茶滤是弊大于利的,而且外观也不好看。喝茶还是要回归茶的本质,好喝有营养才是硬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要不要用茶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值众筹深度解读科研茶,产地价
- 下一篇文章: 保儿安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