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旧物的日常》系列之二。本系列共三篇,分别讲述三个生活在福州的人和他们与旧物的故事,并且推荐相应的书单供大家参考阅读。吉树在沙堤旧货市场

吉树

空间设计师、金工作家陈吉树是三明人,但是讲闽南话,比较靠近泉州、德化一带。年,才十七八岁的吉树来到福州,背着一个行囊行走在机动车道里面,那时他并不知道城市里面是分机动车道跟人行道的,总感觉这座城市里的人对他这个乡下人太不友好了,车上有人下来骂他,过了很久他才知道,自己是在五一路逆行。

吉树从学校出来,差不多做了10年的平面设计,开始有点职业倦怠,他主动或被动地逃避,想找到新的出口。刚好那时开始喝茶,在吉树的记忆里,闽南人喝茶是很常见的事情,但他忽然发现喝茶还可以这样喝,还有摆茶席这种东西的时候,就也照葫芦画瓢地玩起来,开始给自己的茶具添各种花样,开始去找老东西用在这里面。茶器是吉树进入器物领域的入口吉树开始去淘能够用于喝茶的各种各样的小配饰,有时候看到东西合适但买不起,他就自己尝试做一下。最早用竹木,比如做个茶则,做个壶承,做个茶托,后来慢慢发现金属这种东西他挺爱玩的。金属质地的茶托

接下来就有几年时间专注在金属材料上去做东西,这个过程像是从无到有的改造,比如为淘来的老盒子加个盖子,变成放咖啡的或者一个壶承。吉树感觉这件事情可以让苟且的日常,能有一点形而上的感觉。

吉树淘来旧物后,或是给茶壶加上金属把手,或是给木盒加上盖子作为咖啡滤纸盒使用

比如制作一只茶则,它的功能就是要让茶叶可以很好地观看、闻香以及进入小小的壶口里面,吉树在制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这些功能。以前虽然也天天用这个东西,但自己动手做出来之后,看着它服务于日常,吉树觉得,这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事。

每种茶器的制作都能让吉树在材质、使用与审美间求取平衡

他之前的职业要面对的是甲方,起心动念都跟对方发生关联,而造物完全是个人喜好的一个输出,个人想法的一个表达,是自我的一个反馈,这种感觉很迷人。

年与设计师朋友赵明洲一起设计了生活里可用的耐热的铜柄鹤首菊筋纹烹泉壶

茶壶设计的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深究

最终的整体造型上,壶把用了一个倒梯形,壶盖跟壶身都用菊瓣纹路,壶嘴是一个类似于日本煎茶道中的鹤嘴,像s的曲线造型,也叫三弯流整体看起来,茶壶古典与当代特性并存,外形优雅,出水流畅

慢慢地,吉树身边有些设计师一起去淘东西,有一些非常小范围的交流,慢慢地越来越深入,那时候出现了自媒体,主要是博客,后来是微博,上面有很多跟他互动的人,会喜欢他做的东西。吉树推出的紫金釉花口品茗杯很受欢迎对于吉树来说,这些喜欢和肯定,像是一种比较正向的奖励机制,比如通过卖掉改造后的物件收获一些利益上的回报,或者能够通过改造器物使之价值倍增,即使没卖掉,也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很得意的状态。吉树觉得需要有一些这样的奖赏机制,人才会一直往前走。

场景化的陈设更能凸显茶器的气质

沙堤

吉树差不多年左右就开始逛旧物市场了,三四年前是吉树热情比较高涨的时候,基本上每周都去,像打了鸡血一样,听到哪里有都会去,几乎是每天每时都想要买东西,一天没买东西就手痒,这种能淘到自己喜欢东西的感觉很上瘾。

福州的旧货市场吉树基本都很熟悉

吉树常逛的也是东方古玩城、六塑和沙堤。上街沙堤主要交易的都是一些木作和古家具,那里专业做木头的比较多,也有做石头的,民俗旧货也会有,杂七杂八的。追溯历史,因为福建楠木家具的遗留比较多,所以沙堤最早应该是一个专业做楠木家具的市场。

那几年楠木家具的交易非常疯狂,北京、上海过来收货的,都是整车运走,交易量、交易金额都相当大,市场氛围是非常好的。后来因为楠木突然一夜暴跌,沙堤市场也受到波及,虽然现在主要还是做古家具,但相比以前,已经显得有些没落了。

如今的沙堤旧货市场品类丰富

吉树发觉不同的人逛旧物市场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比如说有一些开店的可能是去捡漏,或者是以价值高低衡量旧物;还有一部分的人,是在里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收藏,用这些东西启发自己的想法。

淘来的旧物也常给设计带来许多灵感

比如看到一个东西,可以改变它的使用场景,让它变成另外一种用途的东西,或者给自己的使用和创作带来一些启发。以吉树的经验来看,那种冲着我要卖了它的心态去淘东西的人,他的进步会相对受限。

许多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东西都被改换了使用场景,呈现出新的样貌

吉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旧物的比以前多了,他有很多外地的朋友,是那种很后的90后,他们已经是非常资深的玩家,他们收藏东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审美情趣跟方向,小小年纪就已经玩得特别深入。

吉树位于红坊海峡创意产业园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相关的专业书籍

让吉树惊讶的是,他们还有很多思考,比如怎样把他们玩的这种东西变成既做生意,同时又能完成他在这方面的追求,他们玩得非常丰富、立体、可用。

吉树说,到前两年为止,他每次去旧物市场,淘得都是开心的。这几年去的比较少了,因为逛早市要早起,像他这样的“老年人”已经起不来了。

金工、修缮或是造物的领域,每一样知识都糅合了匠人们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所以许多书籍并不仅仅是某种技艺的阐释,还包含了许多质朴的人生哲理。为大家推荐三本相关的书籍。

作者:三谷龙二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品方:浦睿文化译者:逸雯装帧:平装

《木之匙》是日本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谷龙二(RyujiMitani)知名木艺家、木工设计师。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提倡将木质器皿作为日常餐具,并经常在各地举办个展。

在这本散文集当中,三谷龙二讲述了木器与人的关系。他强调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用心体会生活当中被忽略的寻常之事的重要性。在与木头这种原始、自然的材质的相处当中,作者越发体会到身边寻常之物的不寻常之处。

木勺、黄油盒、透进房间的光、山棱线上吹来的风等等,都在以其存在的方式,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作者:[日]小泽典代/邓彬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新民说译者:张含笑装帧:精装

发端于日本室町时代茶道世界的金缮,是具备日本独特审美理念的器物修缮方法。它赋予修复后的伤痕新的美感,给器物创造新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美学、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金缮:惜物之心》,是一本探寻了解日本金缮工匠和相关技艺的生活美学读物。书中有对祥见知生、松本武明、土器典美等日本知名金缮师的专访,作者深入其工作场景,感知金缮之路,全面介绍了日本金缮名师及他们的工作和金缮的基本技法,同时记录下不同金缮师对于器物修复艺术的感悟。

书中回顾了金缮的产生与发展,并从作者与金缮师的相处过程中,引领读者体悟人与器物的关联,感受金缮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蕴。

作者:[日]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品方:浦睿文化副标题:日本生活器物发展之旅译者:杨明绮装帧:平装

《器物的足迹》以濑户内为原点,走访数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设计师,分享器物与人的点滴故事。

濑户内海,不仅有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艺的中心。这里有柳宗悦、野口勇留下的民艺传统,也是当代匠人聚集之处,是一年一度的“濑户内生活工艺祭”举办地。在这里,商品经济和民艺传统激荡碰撞,孕育出了将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走访了多位器物的爱用者与制作者,有活跃在工业设计前沿的设计师、当红料理设计师、作家、品牌设计师,以及知名匠人,真诚对谈,形成了这样一册“生活器物地图”。

本文源自《HOMELAND家园》

文中图片除受访者本人提供外均为陈铤宇摄影

《旧物的日常》往期文章

我们是年轻人,却爱上了老东西

阿超:民艺之美|旧物的日常(一)

目前本读书会线下阅读活动未对外开放

欢迎投稿至Heatdeath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tp/1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