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之寻
12月11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中国美术史专题讲座的最后一讲。吴明娣教授以《寻常物品的价值转换与吉祥图像的流变——以葫芦为中心》为题,探讨了作为寻常之物的葫芦在历史上的流变与价值转换。 吴明娣教授以经典动画片《葫芦娃》引入主题,指出葫芦在中国具有拥有悠久的历史。早期文献既有“匏”、“瓠”、“壶”等记载,如《诗经·七月》有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作为水器、茶器、乐器、礼器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葫芦这一实用物品,因外观特点、名字谐音“福禄”等多方面因素,而实现了价值转换,从而具有了三种象征寓意,一为吉祥意义,二为生殖意义,三为辟邪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明娣教授 吴明娣教授指出葫芦形象的应用早已有之,最早可见于彩陶。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葫芦始与道教结缘。东晋王嘉《拾遗记》及南朝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中关于葫芦的记载,亦可见葫芦与道教联系之端倪。隋唐之后,葫芦形象也融入佛教艺术之中,如济南隋代神通寺四门塔塔刹、广州唐代光孝寺六祖瘗发塔塔刹顶部都出现葫芦形宝瓶。 讲座现场 辽宋金元时期,绘画作品中也开始出现葫芦的身影,如苏汉臣《婴戏图》中的水晶葫芦瓶,南宋马和之《麻姑仙像》中的数个葫芦等等。元代绘画中葫芦形象更为多见,如吴镇《渔父图》中借酒葫芦抒发“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江湖漂泊之感。这意味着葫芦这一吉祥图像已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 明清时期,葫芦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更为常见,尤其是清代以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美好愿景已深入人心。葫芦形象被大量用于民间祈福图像中,同时不可避免的流于“俗化”。最后,吴明娣教授指出以“葫芦”为代表的吉祥图像,在历史中的发展是一个“圣凡同体、雅俗合流”的过程。 本次讲座以作为寻常之物的葫芦切入,依据文献和实物,用时间线串连起葫芦形象的流变及其价值的转换,与《圣而凡华而雅——清供图源流》、《文化主体的转换与“博古图”衍化》形成吴明娣教授“清供图、博古图、祈福图”研究“三部曲”,为相关专业研究生进行美术史研究展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研究方式。 往期精彩回顾: 讲座回顾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之“文化主体的转换与博古图的衍化” 讲座回顾‖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之“铜镜使用方式与古人生活空间” 讲座回顾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之“艺术市场视野中的美术史” 艺市快报(一) 文字编辑:高燕宏、陈南 图片:政中、李特、采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pf/1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100块的文玩,有着10000块的逼
- 下一篇文章: 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