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霜降后立冬前是进补的关键时期?秋主收,霜降后气温进一步下降,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会向内收敛,霜降后是阳气潜藏的最后时机,也是人体补充能量、借天地之气将能量潜藏于内的最好契机。

这段时期阳气收敛得当,到了冬季,肾就能更好地发挥固藏的作用,身体能受到阳气的充分濡养。反之,孩子体内阳气不足,秋冬季就更容易生病,来年开春生长发育也会落后同龄人。因此,家长要好好把握未来两周,为冬季进补做好铺垫。

家长必知:秋冬进补最关键的三件事

1、一定要在消化好时补。中医强调“以通为补”,在进补之前要先身体里的瘀滞垃圾清理了,吃进去的食疗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否则,不仅补益没有效果,还会容易助热助病邪,损伤孩子的体质。

2、进补前要先“引补”。所谓“引补”,实际上就是调理脾胃。孩子脾胃好了,营养自然吸收好,进补也就更有效果;反之,入冬后进补,孩子容易出现“寒包火”,出现如手足心发热、口干、便秘、舌尖红、嗓子疼、嘴唇干、牙龈肿痛等症状。

入秋以后建议家长们要给孩子补脾,葫芦娃小儿康颗粒,专为儿童脾胃虚弱等疾病量身定制,沿用古方“异功散”,精选太子参、山楂、葫芦茶、麦芽、白芍等道地药材,有健脾开胃、增强免疫的功效,是儿童补脾之佳品,建议家长们家中常备!

3、要平补,不能峻补。中医讲,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因此入冬前要平补,尤其是孩子脾胃娇嫩、体质敏感,更加不能峻补,饮食上不能用太热性的食物或食疗。

秋冬换季进补,看这份食疗清单

●肉类

1、首选鸭肉和兔肉

秋季天气干燥,燥邪伤津,孩子容易上“虚火”,这时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硬结等情况,阴液过度耗损就会导致阴虚,此时一味地温补,只会“火上浇油”,补而不得,损耗阳气。

这时候适当吃点偏凉的鸭肉、兔肉,不会过于温补,又能滋阴、养血、行气。特别提醒一句,鸭肉、兔肉性凉,孩子风寒感冒和腹泻的时候不能吃,也不要长期吃、天天吃。

2、鱼类营养高、易消化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能力相对疲弱,动不动就会积食。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吃了肉很容易积食、上火。那么,有什么食材是既能保证营养又容易消化的呢?吃鱼。

鲫鱼:性温,味甘,归脾、胃、大肠经,能健脾开胃,益气补虚。鲫鱼能补虚损,尤其是对于出汗多、长期脾虚的孩子更是很好的补益作用。

泥鳅:性平,味甘,归脾经,能补中益气,利尿除湿。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其铁、钙及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肉类、鱼类都要高,适合瘦小、脾虚、盗汗、过敏体质的孩子。

鲩鱼:性温,味甘,入肝、胃经,能暖胃和中,平降肝阳。鲩鱼富含蛋白质,有利于孩子生长发育。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清蒸鲩鱼,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用鲩鱼煲汤、煮粥。

●坚果类

入冬后,有些孩子会手脚冰冷,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秋季阳气向内收敛,阴气逐渐旺盛,肾主敛藏、主纳气,肾开始收纳阳气为过冬做准备。

补肾可以给孩子多吃坚果,起到润燥的效果。

核桃:核桃性温,味甘,归肺、肾、大肠经,能润燥益肺,补肾健脑。秋主肺,而孩子天生肺常不足,所以肺最易受到燥邪的伤害,给孩子吃点核桃可以润燥益肺;冬主肾,肾主生长发育,肾生髓,通于脑。给孩子吃一点核桃,帮孩子补肾,温养肾阳。

腰果:腰果性平,味甘,归脾、胃、肾经,能补脑养血,补肾健脾。中医认为,腰果仁具有润肺除痰的功效,其还含有丰富的油脂,通过润滑肠道而有促进排便、预防便秘的作用。

板栗:板栗被称为“肾之果”,能兼顾健脾、补肾。板栗中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热量也很高。

还有不到两周就立冬了,这段时间是秋冬进补最关键的时期,家长要尽快调整好孩子的脾胃状态,为入冬进补做好准备哦。

致力成为儿药领域的健康、安全大使,传播儿药知识,守护儿童成长,为全国的妈妈构筑一道儿童健康成长的防线。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如侵,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pf/1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