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玉玉璧、陶瓷花瓶、龙纹葫芦、双凤樽、茶具等作品。申清杰摄

宝丰县星光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在央视三套表演魔术节目《绳趣》。李建伟摄

仿制唐代鲁山花瓷。魏强摄

宋金庚行医前期自制的刀、针、镊、钩、铲等手术工具和药粉、药膏等,为一方百姓解病祛痛。梁英杰摄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施斑釉。魏强摄

宝丰农民魔术师赵孟月在中国·宝丰第六届魔术文化节活动现场表演魔术《花海传奇》。记者王尧摄

传承人李建立手工压钻受损紫砂壶铆钉孔。申清杰摄

年11月,宋兆普医院考察脑瘫康复项目的利比里亚客人针灸止痛。梁英杰摄

我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记者丁进阳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拥有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很幸运,鹰城大地的厚重历史文化孕育了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自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已经进入“国家队”。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鲁山花瓷烧制技艺、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宝丰魔术、宋氏中医外科疗法4个项目入选。在前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我市汝瓷烧制技艺、郏县大铜器、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马街书会4个项目入选。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益性培训实现专题化、常态化;先后举办“瓷韵匠心魅力非遗——平顶山市生活用瓷精品展”“寻找《红楼梦》中最美汝瓷”等活动,推动我市陶瓷文化精彩蝶变、美丽绽放;开展平顶山市非遗微视频大赛,用微视频的方式纪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广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进民宿等活动,实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举办“鹰城往事”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打造我市非遗保护活动品牌。

刘兰芳艺术馆、妙善观音传说展示馆、金镶玉展示馆、鲁山段店花瓷展示馆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平顶山学院鲁山花瓷工艺技术传习所、汝州市玉松汝瓷传习所、汝州市官汝瓷艺传习所、宝丰县清凉寺国奇汝瓷传习所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成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展示的重要载体、有力抓手。

“本次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进一步发挥非遗的社会价值,助力我市文旅强市建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徐渊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非遗保护多层次、多渠道传播,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使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扎得更深、更远、更牢。

鲁山花瓷:釉色绚烂开高温窑变先河

唐南卓著《羯鼓录》记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羯鼓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明嘉靖《鲁山县志》载:“桃花店(今梁洼,作者注)迤西,因土宜陶,故立窑数座,烧石瓮、瓶、罂、缸等器,以利民用。”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源于鲁山县段店黑咯喽(大黑碗)粗瓷烧制,是我国较早使用分相釉技术的高温窑变釉瓷,釉面由底釉和斑釉组成,产品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闻名于世,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中期,鲁山花瓷作为贡瓷进入唐宫。

鲁山花瓷最大特点在于其“一器三色”,可以烧制出黑、白、蓝釉于一器的瓷器,打破了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目前留存的唐代实物主要有细腰鼓、盘、碟、盏、碗、枕、灯、高足杯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实物细腰鼓、黑地乳白蓝斑双系罐、黄地乳白蓝斑双系罐、三足盘、壶5件完整器。

世代更迭,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经社会、师徒、家族传承至近现代的王氏、李氏家族,已有余年,历史悠久,谱系清晰。目前有省级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5名、传承匠人10余名、鲁山县文化馆专项保护人员6人。

“烧制技艺复杂、难度大,传承人培养周期长,现有年轻匠人技艺掌握不够全面,鲁山花瓷完整技艺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留福说,鲁山花瓷有几十道工序,制作工艺繁琐,有时一道工序做下来就得一个多月。

为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我市及时成立鲁山花瓷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设陶瓷工艺技术陈列馆、鲁山花瓷博物馆、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在平顶山学院建设鲁山花瓷工艺技术传习所,开办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传习班。

釉色绚烂,窑变万千。历经岁月沟沉,辉煌过后有过沉寂的鲁山花瓷,已经迎来了新生。

宝丰魔术:昔日“民间戏法”今成“文化现象”

“一手挥起魔术棒,一手紧握锄柄,冬闲日子里,献技天涯路,姓艺亦姓农。”这是对宝丰县魔术农民的真实写照。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跳唱变戏法,人人有两手。”魔术在宝丰的活跃程度和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宝丰魔术源自民间乡土,俗称翻大箱、玩把戏。早在道光年间,村里人就在农闲时三五成群出去耍把戏、钻大箱,卖一些针线等小商品。

赵庄、商酒务、肖旗、石桥4个乡镇的20多个村庄,过去因为土地瘠薄,靠耍把戏玩魔术谋生的多达数万人,上至80岁老翁,下至七八岁顽童都能来上三招五式。宝丰魔术的道具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绳子、手帕、碗、盘、杯、盏等,共有10多个门类多个节目。

年,宝丰魔术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亮相获一等奖。同年,《空碗来水》《空壶来酒》《烟丝变烟卷》等节目在武汉演出,颇受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宝丰魔术发展迅速,全县形成一批专业村、专业户。高峰时,宝丰魔术带动的综合文艺表演团体多达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每年受众达1亿人次,并带动音响、服装等行业发展,年创收入1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俄罗斯、越南等地。这种以非物质生产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创举,被中宣部和文化部誉为“宝丰文化现象”,宝丰县被命名为“中国魔术之乡”。

近年来,宝丰魔术养家糊口的谋生作用日渐式微。广大魔术艺人与时俱进,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主动研究新动作、新节目,借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jg/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