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手工艺技术习
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术 申报单位:米易县文化馆 项目级别:县级第二批所属地区: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 代表性传承人:谷建高 很久以来大部分傈僳族同胞都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地方,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傈僳族同胞都有在山里生活的特殊本领,今天讲讲傈僳族的猎蜂绝技。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傈僳族善于养蜂,是野生毒蜂的克星,傈僳族男人寻找、追踪,捕捉各类野生毒蜂,并将其寄养于自己家园的房檐下、树干上、泥土中。傈僳猎蜂人引蜂、追蜂、取蜂的过程扣人心弦。 傈僳族民间一般用食盐水和肥皂水给被马蜂蛰伤的人清洗伤处,然后用白酒擦拭。最好的办法是把蜂蛹搓破敷在伤口。“傈家最香是蜂儿,傈家最甜是蜂蜜;吃了蜂儿又喝蜜;待得主人心欢畅,喝得客人醉了心。”淳朴的民谣道出了傈僳人饲养野蜂的目的。蜂蛹是天然的高蛋白食品,可用蒸、煮、炒、炸、烧各种方法来制作食用。如今,蜂蛹已从傈僳村寨走上大城市的餐桌,成为大众共享的美味佳肴。德昌县金沙乡一个熊姓的村民,每年八九月便上山找蜂养蜂,出售蜂蛹,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超2万元。现在,大多数村民采取了新的方法养蜂,即活取蜂巢、循环饲养。与传统的烧巢取蛹相比,活取蜂蛹的收入是原来的2到3倍。 为了多次获取蜂蛹,傈僳族村民在家养起了蜂巢。第一次取蜂蛹的时间在8月左右。为了不惊动蜂巢,村民在夜晚看好时机,悄悄取下蜂列子,再把蜂蛹取出,留下母蜂(蜂王)。母蜂会继续繁殖工蜂。以后在9月、10月各取一次。 彭文君说:“蜂类在10月繁殖的多为雄蜂和蜂王。10月后,蜂王在气温降到6℃至10℃时离巢,到土洞或墙洞里面成群过冬,等待来年建立新的蜂巢。等到新繁殖的工蜂能建造巢穴时,蜂王会飞到高处,建造另一个蜂巢。” 文章来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jg/7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嘉德15秋拍名迹嘉器争辉新朋老友聚
- 下一篇文章: 品味春天,从一杯绿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