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魔方少年行项目组文集之三水墨
在朝阳之中,水墨青花项目组的师生从江西景德镇满载而归。在这短短的5天之中,他们参观了古窑文化遗址,体验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亲自参与了拉胚与泥塑的制作,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外出考察期间,每一次讨论都碰撞出了耀眼的思维火花,每一次考察都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一路上的困难与收获,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是战胜自己的快乐,更是独立成长的人生体验。 初来乍到——参观古窑遗址与红叶瓷厂 雨过天晴组 6月3号早上,我们水墨青花项目组的同学在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后顺利抵达九江,紧接着便乘坐了2个小时大巴前往景德镇。 今天的第一站是景德镇的古窑景区。古窑景区保存着许多古代烧制瓷器的窑洞,并可以参观到古代手工制瓷的方法。我们首先经过的是一长排的木制棚子,棚子下便是正在工作的制瓷师傅。这里的每一位制瓷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只见这些老师傅坐在简易的凳子上,面前只有一个手摇的拉坯机,从架子上取下一块泥,转动拉坯机,不一会儿便能做成一个碗的形状。经过拉坯,造型,修整等几道工序后,架子上便摆满了规规整整的碗,丝毫不亚于机器生产出的瓷器。接下来的釉下彩绘,雕花也是神奇,那些绘画师傅的笔在手中仿佛活了一样,随意几笔便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花朵,动物,甚是让人惊叹。 古窑内有很多这样的传统制瓷传承人 接下来便是参观一些古代的窑场,有规模很大的窑洞,也有小规模的官窑。它们都是用来烧制瓷器,窑中的火焰被技艺娴熟的把桩师傅控制在度以上,火候的掌握便是烧出瓷器好坏与否的关键。 陶瓷博物馆的展厅 同学们认真的听着导游姐姐的讲解 上午的形成告一段落后,我们又在下午去到了红叶国瓷生产厂与国瓷馆。红叶国瓷生产厂是机器生产瓷器的工厂,在厂里面可以看到每一样日用瓷器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的全过程。经过烧制,贴花,选瓷,最后被卖到全国各地。 同学们在工厂观看贴花工艺 在国瓷馆,我们参观了许多瓷器的展品。这些展品都很精美,制作工艺也很复杂,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有些甚至是纯手工制作。这些瓷器价格十分昂贵,往往一套茶具就要好几百块钱。国瓷馆的氛围很棒,整个展厅都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同学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恨不得把所有展品都看个遍。 同学们在古窑内听传承人讲解 经过了一天的参观,考察,每个组都得到了学习与收集资料的机会。这到达景德镇的第一天便是如此有意义,让我们能够带着好的状态继续剩下的考察行程。 孜孜不倦——学习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 次瓦组 从6.2号到6.8号,我们水墨青花的项目组开启了为期7天的景德镇陶瓷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瓷器的制作,瓷器和彩瓷的历史;参观了古窑厂,官窑厂,馒头窑,葫芦窑等的窑厂,而我认为最重要而且最实用,最好玩的项目,莫过于六月四号,五号,在陶瓷大学的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部分。 聚精会神 看看我的艺术创作 陶大的课程开始了,我们来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我们第一次接触陶瓷的工艺,显得十分手足无措。即使是老师的悉心教导,我还是弄得稀里糊涂得。釉下彩、釉上彩……这些大学生学1、2年的知识,我们在两天内拼命汲取。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学有小成。看着自己的作品,可能在那些大师级的导师这样是那么幼稚可笑,而在我眼中却是如此地精致可爱。在这两天的摸索中,我们磕磕绊绊,在跌倒中成长。沉浸在这个工作室中,劳累而充实,饱尝了艺术创造的喜悦。学习完后,我们小组就开始进行总结。釉上彩是在上完釉后进行加工涂色,更加有工艺范和艺术气息,适合大家欣赏;而釉下彩则是先涂色(主要是深蓝色) 热火朝天的制作现场 陶瓷大学的老师在指导青花瓷的绘制 釉上彩的勾边 再上釉。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朴素,简单,却又不失典雅,能够完整地保留青花瓷这方面的颜色和样貌。综合来看,这两个方面虽都有难度,但我们都一定要认真学习,也好做出漂亮的总结陈词。 动手操作——学习拉坯技巧及制作陶塑 我们班的曲胖胖组 6月5日下午,我们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了拉坯与陶塑课程。一块陶土在圆盘上转动,老师的手在上面按压,陶土很快就成了各式各样的形状。看似很简单的拉坯等我们操作却很难。我踩下踏板,转盘转的越来越快,我的手还没握住陶土便被甩了出去。我减缓了转速,牢记老师讲的“找重心”的要领,把两肘贴在膝盖上,使出全身的劲,努力让陶土稳定。刚开始,陶土的上端“随风摇摆”,根本不受控制,可随着我找重心的过程,陶土的上端渐渐稳了起来,再也不像一根在狂风中摇曳的竹竿了。 自己动手拉坯 我们的作品 陶塑就是用泥来塑性,可采用缠,捏等各种方法。用来“缠”的泥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长短也一样要均衡。我心里暗想,要“搓”出很多近乎于完美的泥条可不是件容易事。由于我们用的泥条都是用手捏的,对于一些“心不灵手不巧”的同学来说,泥条总是一些不规则的“台体”,使塑性好的坯出现各种奇怪的形状。不仅如此,制坯时还要注意陶土的干湿程度。太干的土容易开裂,样子很不美观;而如果水分过多,坯的干燥速度会非常慢,影响烧制。 老师在示范拉坯 后现代的陶塑作品 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制坯并不是一件很好学习的事情,景德镇古代陶瓷品能做的和现代机器工艺一样完美无缺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集思广益——小组讨论与专家指导 寻韶千里苍穹组 几乎每个小组的考察计划书中都写到:“尽量每晚小组讨论”,这一路下来我们也确实执行了这项约定。 第一天入住酒店,我们统一召开了开营仪式,在仪式上,我们交流了各自小组的行程规划以及考察安排。可爱的冯浩老师为我们讲话,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是这个全新项目的第一批体验者。冯老师还针对我们的选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期待的同时,有一种要认真收集资料的使命感。 各抒己见 在6月5日,这个行程安排不是很满的日子,我们利用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会议室认真讨论了这两天的收获,完成了中期汇报PPT的制作、调查问卷的整理、论文的撰写详细分工。一直到九点多同学们才完成讨论。虽然很累,但看着如此多的成果,我们都很开心。 每晚的小组讨论 6月6日中期汇报,我们迎来了几位来自陶瓷大学的研究生哥哥姐姐。这种宝贵的对选题有针对性的专家指导可不是每个项目组都有的,每个小组都抓紧机会问问题、征求意见,哥哥姐姐也十分热情地倾囊相授。听到他们的建议我们立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小组在这天一边与哥哥姐姐讨论,一边写论文干到了一两点钟也不知道累。真的是非常感谢这些哥哥姐姐们,他们不辞辛劳地来回奔波,给出了很多专业的建议,直到深夜还在和我们一起讨论论文。 陶瓷大学的哥哥姐姐在认真指导我们的中期汇报 希望大家在各自撰写论文的同时,多多小组讨论、询问专家,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依依惜别 陶瓷大学结业式与考察感受 第二片瓦组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本以为很长的七天景德镇考察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这七天中,我们通过参观考察和动手实践,收获了很多在资料中学不到的知识,以及成长。 冯浩老师将校牌赠与陶瓷大学 第一天,刚刚抵达目的地,一天的行程就开始了。这一天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算是旅途中的瑕疵。但那次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小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同时,它也为我们后来的计划增添了灵感,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都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里度过。每天都是满满的理论课以及动手操作。有的时候,教室上方不停转动的风扇让人昏昏欲睡,加上没有动手实践机会的理论课,大家都很想睡觉。但为了掌握更多知识,我们都认真地倾听,并详细地记录。等到动手实践时,大家也都非常认真,一件件作品里,透着作者的灵感和耐心。即使拉胚是手上、衣服上都溅上了泥,也无法打断我们对于创作的热情。刚下过雨的大学中,空气潮湿,周围还有茂密的草丛、树木,因此,蚊子很多。在学习时,大家都多多少少被叮咬了。没有人因为不适而分心,仍然继续着手中的工作。就这一点,我们便可以对自己刮目相看。 我们结业啦! 再后来的两天,行程就比较轻松了。但也令人难忘。还记得陶瓷大学的结业式时,发到每个人手中的结业证书,同学们与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集体合照,为完成了课程而开心,也为即将离开而伤感。还记得中期汇报时,各个小组分享进度,下面的老师耐心听完,给出意见。大家制作的视频别出心裁,是汇报中的一大亮点。也还记得,最后一天爬山时,面对着高而陡峭的山峰和山上各种虫子,没有人害怕、退缩,同学们一起努力攀登,最后达到山顶,俯视山下的瀑布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 而今,水墨青花项目的外出考察已经圆满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是收获的知识,和与同伴合作的美好回忆。 感悟“瓷都行”——家长的寄语 初一3班肖芷沅家长 五天六夜,北大附中“水墨青花少年行”的活动结束了。这五天六夜,作为家长,我们时时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chaa.com/hlcjg/2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那些北京消失的老行当,如今都去哪了
- 下一篇文章: 草原匠心铁笔丹青内蒙古工艺美术系列